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試論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文化信息走失認知分析

試論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文化信息走失認知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試論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文化信息走失認知分析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詞彙 認知;文化 信息走失
論文摘要:文章着重分析了全球化語境下有中國特色詞彙通過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翻譯成英語時所出現的東西方認知差異和文化信息走失現象,並探討可能造成的原因及後果,進一步強調了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時應充分考慮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引言
當今全球化語境下,中西方文化正相互撞擊、交融,似乎地球村以不可阻擋之勢可以侵吞民族化的一切東西。但無論怎樣,有中國特色的詞彙還是存在的,它們指中國本土特有的事物,在西方卻無法找到確切對應物的一類詞彙,當通過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被譯成英文時總讓人覺得只及表裏,未人骨髓,其認知差異與文化內涵的傳遞遠未能如願,有時直接導致西方人的種種誤解,後果不堪設想;或使其感到雲裏霧裏,摸不着頭腦,嚴重影響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本文擬就中國特色詞彙在英譯過程中所出現的東西方認知差異和文化信息走失現象以及可能的原因,探討譯者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對中國特色詞彙進行文化等值翻譯。
二、中國特色詞彙的英譯
所謂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特色相比較而存在,一事物特色的產生並不意味着另一事物特色的消失;所謂各有千秋,異彩紛呈,正是對事物不同特色的概括。中國譯學界曾有許多知名學者討論過‘·建設有中國特色、自成體系的翻譯學”,被斥爲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中外譯論的共通性。然而,中國特色詞彙卻被廣泛認可,其英譯甚至冠以“中國英語”的稱號。1980年葛傳規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爲“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爲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爲“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爲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彙、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成包括音譯詞、譯藉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羅運芝(1998)簡單概括爲“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徵的英語變體”。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詞彙的英文表達已經像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一樣成爲獨具民族特色的英語—“中國英語”。但是,由於中國特色詞彙的文化內涵不是孤立存在的詞彙意義,它深深紮根於民族文化之中,並且反映中華民族的信仰或情感。它不僅包含着中華民族的歷史或文化背景,而且蘊藏着中華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特色詞彙的英譯有時帶有一定的自創性和隨意性,產生大量的信息走失,甚至造成誤譯。

三、英譯中的認知分析
認知科學是一門高度推論性的學科,它從觀察人們執行智能任務的行爲開始,到作爲行爲基礎的抽象心理機制理論化或模型化結束。語言是一種心理或認知現象,語言能力依附於一般認知能力。D. Sperber & D. Wilson在其著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從認知的角度定義了“認知環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們認爲:“一個人總的認知環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並推斷的事實構成的集合:這所有的事實對於他來說是顯明的。一個人的總認知環境是由他的認知能力和其所處的物理環境所決定的。”(D. Sperber&D. Wilson, 2001: 39)
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Nida(1993:152)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爲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王佐良先生也認爲“翻譯工作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這說明翻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方認知文化差異帶來的困難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因此,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時常常找不到意義對等的對應詞,在英語文化中出現了空缺現象。現通過幾種常見的翻譯方法來探討中國特色詞彙英譯時的認知差異和文化信息走失。
(一)音譯法(Transliteration)
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彙的實踐中,音譯被廣泛採用。一部分中國特色詞彙的英文表達通常是根據中國普通話(由於歷史原因,相當一部分是由我國北方方言和南國八大方言)發音直接轉化而成的,有些則用音譯加解釋或註解的方法。
1.有關歷史文化:秀才xiucai ,衙門yamen,大字報dazibao ,普通話putonghua,鳳凰fenghuang等。翻譯此類詞語總是先借助音譯,然而其特殊的文化內涵意義早已喪失殆盡,漢語拼音到了外國人那裏,只是一些無用的符號堆積,決不會聯想到懂漢語的人才明白的文人、官府、北方方言以及高貴等意象和認知語境,大概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覺得這種音譯算是最佳翻譯。
2.有關文體娛樂:pips琵琶,erhu二胡,wushu武術,gongfu功夫,Tai Chi太極拳,Qigong氣功,yang k。秧歌,weiqi圍棋,mahjong麻將等。中國的武術和氣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把它們介紹給西方並非易事,因爲這些反映傳統中國文化觀念的詞英語中根本沒有。英美人可能說“martial arts",但它並不能傳達出其作爲在中國廣泛流傳的活動即能健身又能防身的特性。正是由於它的獨特性和不可譯性,常用音譯“wushu"這一新概念介紹給西方人,但仍然讓人感到不很完美。其它二胡、秧歌、麻將等音譯,同樣出現類似情況。因爲外國佬沒見過這些東西,他的認知腦神經是不會條件反射出美妙的樂聲、奔放的舞步和有趣的玩法的,所以大量的信息在音譯時仍被走失,這函待我們去觀察,去探討,用靈活的方法英譯中國特色娛樂文化,使其遵循“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3.有關衣食住行:cheongsam旗袍、長衫,jiaozi餃子,chowmein炒麪,won ton餛飩,Wu Liang Ye五糧液,Moutai/Maotai茅臺酒,longan龍眼,litchi戊chee)荔枝,Dan幻ui(Medicinal herbAngelica)當歸等。這些反映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詞彙,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當音譯成英文時在信息轉換上會引起種種困難和問題,也決定了翻譯中信息走失的必然性。音譯“餃子”似乎比有人譯作dumpling更能體現其文化內涵,但沒吃過餃子的西方人恐怕很難想象出它的形狀和美味,這是由於東西方飲食習慣認知差異所導致的。
4.有關風土人情:feng shui風水,the Ying-yang陰陽,kowtow叩頭,Cantonese廣東話l廣東人/(形)廣州的,Chingming清明等。“陰陽”和“氣”等概念來源於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氣”是一種運行於經絡之間的生命動力,若譯爲“air"其意相差甚遠。近年來,西方人已開始接受"yin-yang theory",但漢語拼音仍然無法真正傳遞其神妙之筆。
雖然通過音譯而成的中國特色詞彙英文表達有很多已漸爲外國人接受並收人了詞典,但由於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語言各有自己的詞彙特點,因此,設想完全等值、毫無信息走失來音譯中國特色詞彙幾乎不可能。若設身處地考慮以英語爲母語的讀者對這些詞語可能產生的印象,就會發現沒有文化背景的讀者根本無法理解它們的含義。所以,譯者有時不得不採用加註的手法以避免過多的認知扭曲和文化信息走失。
(二)直譯法
直譯包括逐字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譯(literal translation)。此翻譯方法侷限性很大,因爲逐字逐句翻譯是十分機械和死板的,有時譯者很難找到恰當的對應詞,讀者也就更談不上對其文化內涵有深刻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特色詞彙和歷史文化特色詞彙的英譯大多采用這種翻譯方法。
1.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特色詞彙的英譯:四個現代化Fourmodernizations,一箇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計劃經濟planned commodityeconomy,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family-contract responsibilitysystem。直譯這些中國特色詞彙明顯有些牽強附會,不能完整傳達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政治文化內涵,使說英語國家的讀者難以理解中國政府的英明決策,嚴重影響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
2.中國歷史文化特色詞彙的英譯:四書Four Books,五經Five Classics,易經Book of changes,l、卦eight trigrams,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Cultural Revolution。由於這些詞涉及到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宗教信仰、宗教意識等形成的文化,因而表現出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我們知道基督文化和西方哲學是構成英語國家傳統宗教文化的主體,而以皇權爲中心的封建文化和以儒教思想爲主、道教和佛教思想爲輔的三大宗教在中國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翻譯這些歷史文化詞彙時,常出現信息走失現象,只能爲中國人理解,西方人是體會不到其意義的。
(三)意譯法((Explanation)
意譯法就是按意思來闡釋,在英語中又叫“freetranslation",其優點在於不拘泥於漢語的詞法而對詞語的深層意思和文化內涵進行翻譯。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氣虛defiency of vital energy,甲骨文inscription sonancient bones,糉子apyramid-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in bamboo leaves,元宵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rice flour,華表an 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important building or public places.
上述這些反映文化信息內容的詞彙,具有明顯的漢民族文化色彩,在英美文化中是找不到相同的對應物的,在翻譯時只有採取變通的部分對等的手法將其意譯出來。“氣虛”的翻譯研究了該詞所代表的中醫文化內涵,而其它的“糉子”、“元宵”等的英譯則體現了其外形特徵及構成,“華表”的翻譯則考慮了其功能。這種翻譯西方人確實很容易理解,但仍不能忠實準確地傳達中國文化和認知語境。比如中國人提起“糉子”、“元宵”,腦海裏會立刻浮現端午節、屈原以及正月十五鬧花燈的場景,而西方人從意譯來的英文中只想到一些奇形怪狀的食品。另外,漢語中用一兩個字就能代表的詞,說英語國家的人卻要講上長長一大串,累不累?可能中國人覺得非常可笑,而以英語爲母語的人才真正用的吃力,這似乎並不是翻譯的終極目標。
四、結語
翻譯不是靜態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依據不同編碼對符號進行再解釋的一個無止境的過程(Gentzler,1993 ;185 )。中外語言學理論都認爲,語言是文化的肌膚,語言是文化的冠石,語言所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思想、習俗、情感等內容。中國特色詞彙英譯實踐證明,只注重語義信息的傳遞而忽視文化信息傳遞的翻譯,有時很難真實反映原語的思想。譯者的任務不僅是替譯語讀者解讀原語語言符號,而且還須破解原語非語言符號—認知差異和文化內涵。只轉換語言符號,而把非語言符號信息照搬給譯語讀者的翻譯有時難免不是信息走失的翻譯。
譯者只有精通英漢兩種語言及其認知語境和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盡力克服中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選擇適當的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靈活處理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時出現的問題,使其儘可能達意、傳神,才能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忠實地奉獻給世界,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