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小學三年級英語的學習方法

小學三年級英語的學習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小學三年級英語是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一個轉折點,在學習英語中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取得進步。那麼小學三年級英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那?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三年級英語的學習方法

小學三年級英語的學習方法

一、預習———學習準備工作的最基本形式

在小學三年級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做到:

1. 通過自己聽錄音,模仿跟讀,解決發音語調問題。

2. 圈出自己不懂或發音吃不準的單詞、句子。

解決方法:

(1) 自己查電腦或英漢字典;

(2) 留下在課上解決。

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一樣的好處。對於學習效果好的孩子而言,他們可以自己把握課文,會朗讀、瞭解課文大意;學習效果稍弱的孩子,他們有了對課文的一定了解,至少能讀出課文,那麼在課上再學課文時,不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也就可以融入這個學習環境中。

二、 聽———交際的最基本形式

小學英語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聽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獲得的語音、詞彙與語法知識很大程度上依靠“聽”來獲取。小學英語教學中,“聽”作爲學生獲得語言信息及語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徑,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礎。

1. 讓耳朵帶動嘴巴表述———聽記、複述。

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中的句子有一定掌握,但是不同水平的學生能聽記下來的內容是不同的,即便只能輸出所聽到內容中的一個單詞,那也是非常棒的。這一步的目的只是聽,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聽的內容,能對聽到的內容進行一個模仿複述。孩子越來越願意聽,然後大膽地說出來,樂意開口了。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學會聽,聽清每一個要聽的內容,大膽說出自己聽到的內容。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家聽學時,首先要能聽清。

2. 讓耳朵帶動大腦思維———聽、賞動畫。

看似這一步有點多餘,但是對於低年級兒童而言,分清對話中的人物關係和情況是爲高年級時可以自學理清文章內容做鋪墊的。通過觀看課文動畫,區分說話人物,以選擇或判斷的方式對人物所討論的話題進一步瞭解。這一步也就是有指向性地讓學生聽並思考本課所要告訴學者的內容瞭解課文大意,討論話題。

在學生理解了問題後,觀看部分動畫,動畫本身對於孩子就是一個誘惑,孩子看得津津樂道。有了預習和聽記的基礎,學生只需看一次動畫就能有針對性地發現了問題答案,從剛開始一問對一答到現在能把課文的兩部分結合回答,沒有遺漏。學生的能力不能小覷,只要有一定的方法,學生就能在反覆實踐中掌握。這一環節,以教師、家長給出的指向性問題來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發現人物討論的話題,瞭解一個話題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述。

3. 讓耳朵帶動情緒感染———聽句模仿。

這一步是在學生了解對話內容的基礎上,模仿語句的發音以及語調。學生在學課文之前已經自學朗讀了,但是課堂上的發音再糾正是必要的。20世紀 40 年代到 60 年代,外語教學以聽說法爲主,要學生持久模仿,反覆操練。視聽法及 70 年代的交際法提出的有控制的模仿都說明了模仿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離開了模仿,就很難儘快習得語言。可見,模仿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1) 大聲模仿語音語調,自信發音,能說英語。

(2) 大聲讀,加深對句子的印象,無意識地記憶語言的運用。

(3) 爲進一步瞭解句子奠定基礎,在這一環節中,可以手勢來提醒學生,這個句末是上揚或是下降語調。漸漸地,學生開始有意識地自己模仿。

學習英語的人都會在積累後知道,什麼句型用什麼語調。只是三年級的孩子,刻意地記憶方法只會消磨了他們模仿語調的趣味,語感的培養是在常聽常說中形成的。

三、 讀———習得語言的最基本形式

1. 自讀,發現存在問題。

首先在模仿了句子並能在集體朗讀時表現不錯的基礎上進行自讀。在自讀的過程中,再發現有沒有不會讀的單詞或句子。在集體讀的時候,即使有不會讀的,也會因爲身邊同學的帶讀而被忽視,自己大聲朗讀是有必要的。

2. 朗讀,習得形成語言 。

朗讀符合語言習得的規律。英語作爲第二語言,在語言情景不多的情況下,要能達到用英語講,用英語交流的目的,必須學會首先朗讀英語。朗讀能夠幫助學生記憶詞彙。孤立的單詞不容易記,而語句、文章是有情節的,詞放在句子裏,聯繫上下更便於識記。實踐證明,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都善於朗讀,通過朗讀記憶詞彙、積累詞彙並豐富詞彙。

朗讀也是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把書面文字還原成口語,把語言知識轉化爲使用技能,說寫起來就可以運用自如。

朗讀可以促進學生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能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喚起他們的感知和想象。它既能幫助學生增強對詞彙和語言結構的記憶,又能增強學生的語感。這一環節的讀,要以不同形式的方法讀。集體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等。

因爲三年級英語語言學習的目的最基礎的還是語言的運用以及對語言的興趣培養。

四、 合作———學會學習學習的最基本形式

1. 課前合作。

課前的一個小組準備,把自己的問題在組內提出,通過同伴的幫助首先解決發音、詞義、句意。

2. 求助互助。

自讀之後,進行思考,思考每個句子是什麼意思,有沒有不明白的。這之後進行“求助和互助”環節,不需要站在講臺上的老師,身邊的同學纔是你的最實際的老師。通過生生間的互助,讓學生明白學習並不是只有老師教這一條捷徑。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思考讀的句子有沒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或者是覺得需要提醒同學要注意的地方。這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學會學習方法的一個環節,是學生思維運用的最佳體現。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做的是在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將會與不會的都發掘出來。同樣老師退居幕後,將討論的話權讓給學生,老師再進行必要的強調和補充。學生關注課堂的時間多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學生自己的發現,他們的記憶也就深。

三年級的學生是有能力做好這樣的工作的。老師在關鍵的地方雖然還是要不斷地提示,可是,不要搶了孩子的風頭,要相信他們。語篇的學習目的是學會運用語言。三年級的英語語篇學習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句子進行簡單的交流,所以要在篇中學習、模仿,發現句子特徵。

激活小學三年級英語課堂氣氛的方法

一、多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互相溝通。

作爲一名教師,身處改革開放年代,應更多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從而更好地灌輸新世紀新思維的PEP英語教學。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們的生活,而且要關注學生們課堂舉手發問的積極性。教師面對每人學生,盡力不蔬忽,面面具到。瞭解他們,注意他們的想法,從情感上交流,爲活躍課堂氣氛作好準備條件。在工作中,我發現,雖然知識教授已經說明白,但是學生們未必能完全接受並且消化。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知識沒有結合學生們的生活,顯得有些教條,致使授課後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不能激起課堂的活躍氣氛。

學習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學習要爲學生們的生活服務,更多地關注他們生活上的事情。比如說學習英語詞彙時,可以考慮到三年級小學生們喜歡玩卡通遊戲,教學時可以根據他們的愛好教他們play cartoon game。學生們天生純質,剛開始的溝通需要教師主動去了解學生;達到一定的溝通習慣後,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去思考,並將思考的結果與教師分享。這樣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二、課前做好準備,師生共同參與。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而駕馭課堂能力需要課前充分的準備。教學設計的內容應該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英語知識總能夠激起他們的興趣。課前準備時,應該更多地找一些和他們生活相關的資料,這樣可以讓課堂學習與他們的生活產生共鳴。備課時可以準備穿插唱歌、表演和遊戲。

課前的一首歌曲,可以讓小學生們從鬧哄哄的休息時間的激動情緒穩定下來,進而將其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因爲農村小學的設備有限,所以唱歌是很好轉移小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方法。爲了更好地達到轉移注意力的效果,我在挑選好的歌曲和教唱都需要花點時間,不過在一番努力後效果很顯示的。我還了設計一些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且自己也十分投入地和學生一起演唱,用表情、動作和小學生交流,使小學生的情緒激昂,很快轉移到課堂上。

三年級的小學生天生愛模仿,好的英語老師應該把握小學生的天賦,發展和利用他們的表演才能。和小學生們進行課前彩排,以便在課堂中演得更加生動、形象,既可以激起學生們的注意力,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課堂上。

師生在遊戲教學上,應該共同參考。不僅能和他們一起感受玩遊戲的快樂,也可以隨時把握他們的心理想法,更能夠拉近師生情感的距離。其實英語課堂最缺乏的就是生機和活力,所以教學中要適當穿插生活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廣泛的實用性。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相關的科學知識,這會使學生對此產生想象,從而活躍課堂。

三、激勵小學生開口朗讀英語,培養語感。

素質教育,更多地鼓勵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小學英語教育,應該更多地激勵小學生開口朗讀或背誦英語。特別是針對農村小學生膽小、怕說話、不善表達的弱點,爲培養學生大膽說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上,教師的示範或者帶讀使全班一起整齊朗讀,可以起到很好課堂氣氛;也可以通過錄音讓學生跟讀矯正發音,又可以引導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培養語感。英語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也是實踐操作嫺熟後快速感受,它是可以令小學生們在朗讀或背誦中投入課堂教學氣氛。課堂的大聲朗讀氣氛可以轉移小學生們注意力,不知不覺中到培養英語語感的實踐操作中。

當然,這裏不鼓勵死記硬背的教條方式。

四、在課堂上拓展教學內容

因爲教材的的固定性與侷限性,不能完全涵蓋豐富很多小學生實際生活,在課堂拓展教學不僅是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而且能夠豐富小學生的生活知識,從而使他們覺得課堂所學與生活的聯繫性,引起他們的課堂注意。在課堂上根據教材內容,很需要展開聯想(因爲很多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與中國的不同),使學生對課堂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感情,引導他們對生活深刻體會。

現在的課堂教學不是“填鴨式”教學方式,而是注重師生互動、合作、想象。教師更多地扮演一種引導角色,比如,教師指向一扇門,門裏邊的知識需要小學生主動去發掘。我們教師往往缺少的就是這種指向性的放手的能力,總覺讓小學生們放縱,很不放心。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關係,開始他們可能不太理解做的不夠好,但是經過教師的引導,這樣不僅學生覺得有興趣,他們也會覺得學習就是自己的事,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引導他們的無意識狀態回到課堂上來,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讓學生明白,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和思維,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注重鍛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表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