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自學英語最好的方法之讓你的右腦動起來

自學英語最好的方法之讓你的右腦動起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6K 次

學習英語你用對大腦了嗎?來看看大師用右腦學習方法來顛覆你以往的虛席誤區

自學英語最好的方法之讓你的右腦動起來

聽力不好是說不好英語的最大原因

最近, 我常常在報紙上讀到一些消息, 說是 40% 的公司招聘都要求應聘者能夠說英語,不會說英語的中年人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等等。毫不誇張地說,今後如果你不會說英語就沒法在一流的大公司謀得重要職位。

但是,許多人的英語很差,爲什麼會這樣呢?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爲,人們這麼不善於學習英語是由於他們性格內向、害怕犯語法錯誤,所以很少開口說英語造成的。但是,這個性格上的因素是真正的原因嗎?我認爲不是。最大的原因是英語聽力不好,所以人們說不好英語。 《速聽英語》(松本道弘著)一書指出,人們不會說英語是因爲聽的能力不夠。松本道弘先生就人們英語聽力差的問題在書中這樣寫道:“美國舉辦 TOEFL 考試的機構 ETS 於 1981 年 3月所做的英語水平調查表明,亞洲各國英語水平最差,日本留學申請者的總分在 106 個國家中位居第 85 位, 這在號稱水平最差的亞洲各國中也排在最後一位。韓國和中國考生的成績僅稍好一點兒。

真是讓人沒話說了。” 他得出的結論是: 人們聽力“五音不全” 就是因爲沒有抓住英語的節奏。

現在看來, 這已經是 17 年前的老話了, 但是在這 17 年間, 人們的英語水平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進步。爲什麼呢?因爲人們沒有理解“語言的學習其實是一個聽覺問題”這個道理。

對外緊鎖大門的耳朵

語言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來學的東西。你要明白:是否能夠說某種語言是一個和聽覺有關的問題。如果你抱着做學問的態度來學語言,你就不能真正地掌握語言。因爲它是一個純粹的聽覺系統上的問題。

各國語言在說話的時候傳會產生不同的音域頻率。我們耳朵的結構讓它不能接受其他語言的頻率,所以耳朵對於其他語言是緊鎖着的。不能聽也就不會說——聽覺系統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你不能理解到這一點,你就沒法學外語。

怎樣才能夠打開平時緊鎖起來的耳朵,讓它變得對其他語言敏銳起來呢?聲音信號在被正確解讀之前是不會同化到談話中去的,所以我們要讓我們的大腦工作起來,讓它對聽到的詞語進行吸收、解碼並再現。 完整地聽取聲音信號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基礎。這一點大家在學校的英語學習中是很難體會到的,所以很多人往往學了 10 年英語卻還是聽不懂、不會說。

正確聽懂語言就容易再現語言。要想說好外語,就必須要去體會講這種語言的人們的聽覺世界,並爭取在最短的時間瞭解他們的語言、聲音、語法和心理。要理解語言就一定要把感知裝置動員起來,感知裝置就是聽覺器官及與它相連的所有神經組織。

學習語言就是要爲自己打造出一副新的耳朵。學語言是耳朵的問題,我們不需要用眼睛來看教材,因爲它沒有讓我們用上耳朵。

語言的學習和知識(左腦)沒關係,我們其實不用看鉛字,重要的是要能夠聽準。只有能夠聽準、聽對,才能夠開始學習語言。

英語是高頻率語言

人們在學習外語時往往忘記了耳朵的重要性。世界各國語言都具有不同的聲音頻率,因此說話時產生的振動音也不同。下面讓我們來解釋一下。

不同語言的頻率處於不同的聲音領域。日語和法語、西班牙語都是頻率在 2000HZ 以下的低頻率語言,而英語則是在 2000HZ以上的高頻率語言。這兩種語言所在的頻率帶完全不同,由此造成他們學習英語也比較困難。

使用低頻率語言的人生了一副聽不懂英語的耳朵,這副耳朵只能聽懂母語的特殊發音。他們的耳朵、大腦和聽覺中樞也都已經適應了母語的聽和說,對未知的聲音根本就聽不進去。

俄國人、荷蘭人和葡萄牙人能夠熟練地掌握好幾門外語,因爲他們的語言頻率帶從低頻率跨越到高頻率帶,音域很廣,所以他們學習語言也就變得比較容易。

人們剛出生時都有一副完美的耳朵

不論出生在哪個國家,嬰兒在出生的時候都能夠聽到從 16 赫茲到 1.6 萬赫茲的所有聲音, 而 且他生在哪個國家就會適應哪個國家的語言。各國語言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頻率帶”和音域,其他音域的聲音只居於次要地位。

人類的聽 力具有絕 對音感和 相對音感 。絕對音 感必須在 0~6歲之間培養, 過了 6 歲, 聽覺機能已經固定, 就會出現耳朵聽不懂的聲音。 嬰兒則沒有這種限制, 嬰兒或 6 歲以下的兒童的耳朵還很有彈性,能夠很快適應陌生語言的頻率數。

一般人都認爲聽外語很難,其實這是因爲我們的聽覺受到了民族特殊環境的限制。 不會說外語只是因爲我們的耳朵還沒有被打開。

學習語言時語法固然也很重要, 但訓練自己能夠正確地聽音和再現,培養良好的聽覺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

胎兒把母親的說話聲當成身體的迴音來聽

法國心理語言學教授、音響音聲學權威托馬迪斯認爲,人的耳朵上有兩扇大門, 一扇叫做“鼓膜”, 另一扇是錘骨和鐙骨。 鼓鏌是一個語言的超感覺接收器,它和錘骨、鐙骨的肌肉相連,上面分佈着形態各異的副交感神經。通過聽覺器官,語言能夠傳達到神經組織和所有自律神經上, 也就是說不是隻有鼓膜在聽。 托馬迪斯認爲,通過第二扇門——即錘骨和鐙骨——來聽聲音也是很必要的。

人類並不是出生後纔開始聽聲音,當我們還在母親的身體裏時就已經開始聆聽母親的聲音了。胎兒聽母親說話時,不是把它當做空氣的振動音,而是當做一種身體的迴音。這就是語言最初的過濾音(體內振動音)。 實際上這些在胎兒時期聽到的過濾音對我們日後學習語言非常重要。胎兒在母親身體內聽到的語言被稱爲“過濾通過音”。

托馬迪斯說:“如果我們的耳朵具有嬰兒一樣的感受力, 這會對我們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就是說 成年人也能夠學外語。 通過“過濾通過音”來聽是最好的音聲學習,通過“過濾通過音”來學習語言也是最有效的,因爲“過濾通過音”是語言的母體。

學習語言始於正確聽音

胎兒在母體內聽到母親的聲音,當內耳耳蝸接收到聲音以後,相應的神經組織就開始工作,內耳鐙骨的肌肉就會受到影響。同樣地,中耳裏面控制齶的活動的錘骨也會受到影響。鐙骨和錘骨是耳朵的第一扇門,它們把聽到的語言當做體內振動音。

語言就是這種與神經學、聽覺神經學等都有關的東西。學習語言一定要從正確聽音開始起步。但這項工作是非常困難的。

正確聽音有兩種方法。第一是通過鼓膜不斷地、大量地聽,就像每天都要洗澡一樣形成習慣。 這樣只要 3 個月就能夠形成新的聽學神經網。聽覺系統的音韻反應固定下來就能夠形成一種對特定聲音頻率的感受性,也就開始具有說這種語言的機能。而這種機能的形成最終還是從掌握語言的正確發音開始的。

通過體內振動音學習新語言

另一種方法就是在錘骨和鐙骨上製造體內振動音,形成新的聽覺迴路。這樣我們在學習時就要使用大聲朗讀的方法。

有些人雖然學了英語,可是隻能從嘴裏一個個地往外蹦單詞,不能夠流利地說出成串的句子。要想能夠流利地說英語,就需要每天朗讀,進行發聲訓練。因爲我們嘴裏說出來的話語會通過回聲滲入身體內部,並形成某種記憶。但是如果想獲得發聲能力,我們一定要發出足夠大的聲音,這樣才能夠引起身體的連鎖同化反應。

聽和說的迴路是完全不同的,說話迴路只能通過說的訓練來加以強化。我們可以通過認真聽磁帶來訓練自己聽的能力,而訓練說話能力需要我們在聽磁帶的同時儘可能多地背誦一些句子,並爭取能夠說的和磁帶一模一樣。

每天邊聽磁帶邊按照磁帶的節奏和發音朗讀,這樣慢慢地你就能夠說出外語來。

語言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來學的

我們在學習外語時, 多數不是“生理上的學習”, 而 是“頭腦的學習”,也就是按照教科書,通過學語法來學外語。

那麼嬰兒是怎樣學習的呢?嬰兒不會使用這種方法。他們聽着媽媽說話的聲音,然後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這就是“生理上的學習”。

自然的機械的學習比“我要學”的學習有益多了。記住:語言的學習純粹只是一個聽覺系統的問題。

語言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來學的。

學校裏的學習不注重耳朵的作用,而是讓學生用眼睛看着教科書上的鉛字來學外語。 這種方法當然無法使學生真正掌握一門外語。

學習語言要先學會正確地聽,聽不準確當然就不能正確地說出來。

讓我們從生理學和音響學的角度出發來學外語吧!

人們不會說英語是因爲沒有采取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我們對待英語學習的態度只是把它當做一門知識,用腦子學習;但是我們真正地應該從人生理上來學習。語言這種東西,如果你只是學到了關於它的一些知識,是不算真正學會的。只有從生理上機械式地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門外語。

學外語是純粹的機械作業。 學外語要在腦子裏大聲喊“我要學”,並讓大腦對這個聲音形成機械反應;或者通過不斷地聽某種外語,機械地形成新的語言迴路,而這種語言迴路在你說話的時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