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淺析習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

淺析習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04K 次

[論文關鍵詞」漢、英習語 文化信息錯譯 文化信息欠額 文化信息超額 直譯 意譯
  〔論文摘要」漢、英習語語義的不對應性包括漢英習語指稱意義以及聯想意義的不對應性。這種不對應性導致習語翻譯中出現了三種翻譯錯誤類型:文化信息錯譯、文化信息欠額和文化信息超額。跨越習語翻譯障礙的途徑主要有:直譯,意譯,及直譯加註。
習語是指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或短句,它是一種受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語言形式,經過千錘百煉,言簡意賅,意象鮮明生動,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
一、漢、英習語語義的不對應性
由於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觀念體系差別很大,漢、英習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讀者由於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習語產生的聯想意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樣就形成了漢、英習語語義上的不對應性或不完全對應性。
1.漢、英習語指稱意義的不對應性
中西文化差異可以導致兩種不對應或不完全對應的指稱意義: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原語中的指稱對象;譯語文化中的可比對象與原語中的指稱對象有明顯的不同。
例如,漢語中的“阿Q精神”和英語中的“Shylock’,分別來自魯迅的《阿Q正傳》及莎士比亞的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勝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自我安慰,說自己是“勝利者”;而“Shy_lock’壩紐是個極度吝音的高利貸者。這兩個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戶曉,因此人們賦予了這兩個詞以指稱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加以應用。但是對於其他民族的人們來說,這種指稱意義並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亞將情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to a summefs day"。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不可理解的,因爲與中國的夏日相連的是酷熱和驕陽,怎可以用來與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實際上,英國的夏日不同於中國的夏日,它是溫和、愜意的。這是由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深處內陸,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而英國是四面環海的島國,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這就形成了對夏日的不同理解。
2.漢、英習語聯想意義的不對應性
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漢英習語聯想意義的不對應性體現在三方面:具有聯想意義的指稱對象不爲另一文化所熟悉;兩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一個有聯想意義,一個卻沒有聯想意義;兩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聯想意義不同。
例如,漢語有體現中國傳統思想的“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和“多子多福”等習語,這源於中國的宗族觀念、家庭觀念非常強烈。對於以個人爲中心,家庭觀念比較淡漠的西方人來說,這是很難理解的。
再如,“這裏沒有什麼油水了”這個習語,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好油,中國人烹飪的大部分菜餚中離不開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東西”的內涵意義。而對於以英語爲母語的國家,人們認爲油可以使人發胖,因此他們的飲食以清淡爲主。對於他們來說,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油與“值得一取的東西”聯繫起來。
在英語中有“as wise as an owl"這一習語,可見貓頭鷹在英語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徵。而在中國文化中,貓頭鷹卻被認爲是不吉利的,認爲貓頭鷹會帶來厄運。這種語義的不對應主要是由於觀念體系的差異造成的。
二、習語翻譯的錯誤類型
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習語翻譯實際上是如何在譯人語中處理由譯出語的習語表現出的各種不同的文化特徵的問題。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對習語理解上的障礙,以致出現三種翻譯錯誤,產生語義非等值:文化信息錯譯、文化信息欠額和文化信息超額。
文化信息錯譯即錯誤地傳達了習語的文化信息,是譯文讀者對文化內涵習語產生錯誤的聯想意義。例如,有人將“三十六計,走爲上策”譯爲“Of the thirty - six strate-gies, the best is to quit"。如果瞭解該習語的歷史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這種譯文是錯誤的。“走爲上策”是計策的名字,是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說的是處在劣勢的時候,“走”是上策,並不是說“走”是三十六計中最好的或最高明的一計。正確的譯文應該是"The best thing to do now isto quit",
文化信息欠額是指譯文沒有揭示出原語符號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例如,“布衣蔬菜”在中國標誌着生活儉樸。但在英美國家,蔬菜並非窮人專用,而是西方醫生給飲食過量的百萬富翁開的藥方。因此,將其譯爲“wear cotton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不能體現出原文所含的文化信息,容易使譯文讀者對譯文產生錯誤的聯想意義,導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漢英辭典》(CED)譯爲“coarse clothesand simple fare"。

文化信息超額則指譯文提供了原文所不具有的文化信息。例如英國翻譯家David Hawkes在翻譯《紅樓夢》中劉姥姥說的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時,將其譯爲“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儘管譯語流暢,符合英語行文習慣,然而超出了原語“成事在天”的“天”一詞的文化內涵。劉姥姥是中國人,在Hawkes的筆下卻成了__徒,顯然與原文不符,應該將“God”換成“Heaven",這樣,既符合劉姥姥的身份,英語國家的讀者也看得懂。(朱耀先,1997:4)
三、跨越習語翻譯障礙的途徑
1、直譯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語的詞句轉換成譯語的詞句。(周流溪,1995;632)在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不同譯本中.楊憲益及其夫人所譯的譯文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質。如“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楊先生將其譯爲“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充分保留了源語文化因素,保持了原文想象生動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漢語中也不乏外語直接譯人的習語,如,"mld way’’(冷戰),"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a stick and carrot policy"美國的大棒加胡蘿蔔政策),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陸通羅馬)。直譯可以傳播源語文化,並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直譯時不能生搬硬套,應該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語讀者誤讀誤解爲前提。
2、意譯
意譯即着眼於傳達原文意義的翻譯。(周流溪,1995)勞隴先生認爲,翻譯就是意譯;維奈和達見爾內提倡的“間接翻譯”也即意譯。如,“走狗,,可譯爲“an evil follower"。又如,克林頓在訪華的演說辭中曾巧妙地引用了中國的成語“實事求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翻譯,無論是漢譯外,還是外譯漢,需要意譯時,我們必須根據源語民族的文化傳統、心理積澱來理解、把握,不能按照自己母語的慣性思維進行類推,否則便會造成誤解,導致翻譯中出現敗筆。
3、直譯加註
直譯加註的方法在論及翻譯方法的專著中很少提及,或未將其作爲一種獨立的方法列舉出來。但是筆者認爲,爲使文化色彩濃厚的習語由源語進人譯人語,並保持音、形、義、美的和諧統一,直譯加註的方法不失爲一種較佳方法。如,"O heart, lose not thy nature; let nit ever. Thesoul of Nero enter this firm bosom.”(Shakespeare: Ham-let)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遠不要讓尼祿的靈魂潛人我這堅定的胸懷。(朱生豪譯《哈姆萊特》)
“尼祿”是誰?爲什麼Shakspeare在此用這個詞?爲了使目的語讀者能瞭解西方的文化,譯者在譯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義的同時,用腳註的形式對其加以診釋,即“尼祿,曾謀殺其母”。這一註解診釋了該典故的由來,目的語讀者通過此典故的提示,便可以理解Hamlet既恨其母負情負義,卻又不願軾之的矛盾心理。
漢譯英的典型例子如:
“難道這也是個癡’(頭:又像擎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謂‘東施效擎’了……”(《紅樓夢》第30回)"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 shes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His Sih was a famous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 A Dream of RedMansions, 1994)(楊憲益譯)
四、結束語
傅雷先生在《翻譯經驗點滴》中說:“譯者不深刻理解、體會與感受原作,決不可能叫讀者理解、體會與感受—想譯一部喜歡的作品要讀四遍五遍,才能把情節、故事記得爛熟,分析徹底,人物歷歷在目,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微言大義才能慢慢琢磨出來。”這正是對文化色彩濃厚的習語的翻譯的不易與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我們在翻譯習語這一獨特的語言形式時,要從語義等值這一標準出發,才能把握好文化信息的傳遞,解決文化差異的問題。譯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不但要有雙語能力,還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從而在雙語交際過程中揭示文化信息,儘可能避免對漢英習語的誤解或誤譯,以適應在不同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需要,並將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播四方。

淺析習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